万历溧水县志
八卷(明)吴仕诠、黄汝金等纂修 明泰昌元年(1620)刻本。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著录作“吴仕诠修,黄汝金纂”、“明万历7年(1579)刻本”,均误。仕诠,字公择,明浙江归安(今吴兴县)人。明万历进士,3年来任溧水知县,升南京兵部职方司主事,转车驾郎中。汝金,邑人,庠生。溧水县志创于明正德4年(1509)陈宪、范祺,再修于嘉靖4年(1525)王从善、方彦、黄志达,但均“简而陋”。万历4年,应天重修府志,檄属邑摭拾地方遗佚以报,仕诠嘱汝金等人共与其事。6年,溧水政事百废咸举,诸生以纂修县志为请,仕诠遂以之委诸汝金。汝金为溧水耆宿,熟闇地方掌故,受聘后参酌“正嘉两志(正德《陈志》、嘉靖《王志》)、金陵新志(《万历应天府志》)及邻邑诸志吾邑曾隶属也者”(黄汝金《小引》),博集群书,肆力参订,历5月而草具。稿成后呈于仕诠,仕诠又“为之拾其遗,汰其冗,厘其讹,间以品评附焉”(吴仕诠《序》),凡一年而书成。参与其事者,尚有县学教谕高汝梅、训导阮化、县丞戴士充等人。凡8卷。卷1邑纪、邑名、沿革表、官师考、官师表、学职、杂职、荐辟考、选举表、例贡、秀民、儒土、别途、吏员、知印、承差、阴阳术、武荫、封君、恩荫;卷2学校(学田附)、公署(县署<医学僧会司道会司养济院附>、仓场<演武场、察院、京兆馆>、坊表、邮递、乡约、保甲、祀典<文庙、启圣祠、名宦祠、乡贤祠、山川坛、社稷坛、城隍庙,邑厉坛、中山书院>);卷3风俗、田赋(户口、田亩、税粮、里甲、均徭、驿传、马政、军政、役匠、渔课、桑枣、食盐、钱法,借办纪原);卷4疆界、城濠、山川(冈墩井泉附)、杠梁(河渡附);卷5市镇、坊厢、街巷、乡鄙、圩塘、祠庙、寺观(庵院附)、古迹、坟墓;卷6名宦传、忠节传、乡贤传、孝子传;卷7义士传、隐逸传、烈女传、流寓传、方外传;卷8艺文:记、诗、箴。前有武尚耕、吴仕诠2《序》,县境、县城、县治、学宫4图及纂志姓氏、目录、原志、末有黄汝金《新修溧水县志小引》。《原志》类乎方志论文,阐述有关方志收录范围、记述方法等方面的见解,其中不乏真知灼见。如分野、形胜、食货,志书例于收录,而此独以为“分野而至一邑,甚微渺矣,人顾欲聚古今而讼之,又从而折衷焉,得无诞乎?至于形胜,在溧无可恃也;食货在溧无专产也,即有之,亦非为治者所急,况可无而强为之说乎?”故此书一概予以删除。编者治学态度也颇为严谨。南朝之齐、梁、陈及北周,资料无着不稽,《邑纪》遂于其下分注“无考”。《邑志》略同今之《大事记》,收录春秋至明万历8年溧水有关大事。《官师表》知县栏记事至万历46年,县丞栏记事至万历47年,主簿栏记事至泰昌元年。卷8《艺文》全书已终后又另起一页收录徐必达《重修儒学尚义记》、《新建书院记》等文。溧水重修儒学在万历27年,《新建书院记》中又有“今上改元”字样,推测“今上”为明光宗朱常洛。光宗年号泰昌,在位仅一月,故泰昌元年应为此本所刻之年。而徐必达文既于《艺文》已毕另页附刻,黄汝金万历7年冬所撰《新修溧水县志小引》又列于徐文之后,疑万历仕诠、汝金成稿后曾已刻印,但蒇事当晚于万历8年吴仕诠重修谯楼之后(详见《邑纪》)。
县志是一部记录着一个地方历史、地理、文化等方方面面的重要文献。它详细记载了该地的政治、经济、社会等各个方面的情况。通过县志,我们可以了解一个地方的发展轨迹和变迁。它是研究地方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