乾隆山阳县志影印本江苏省淮安市山阳县志(清乾隆版)
二十二卷首一卷(清)金秉祚修,丁一焘、周龙官等纂 清乾隆14年(1749)刻本;清道光24年(1844)玉尺山房赵锦传抄本。山阳县,今淮安市(县级)。秉祚,清钟祥人,拔贡,乾隆7至12年来知山阳县,后升任徐州知府。一焘,湘中入,曾任翰林院检讨,乾隆元年广东正主考。周龙官,邑人,康熙丁酉(56年,公元1717年)举人,雍正癸卯门七年,公元1723年)进士,庶吉士,散馆授翰林院检讨。山阳系淮安府首邑,为黄河下游以南第一要冲。康熙间,邑人张鸿烈撰有《山阳县志》56卷,未付梓。乾隆11年秋,年谷顺成,县政渐理;知县金秉祚遂开设志局,依据张鸿烈《康熙志》,“采其遗编,参互考订”,“正讹补亡”,“益以时事”,由丁一焘,周龙官主持而成《乾隆山阳县志》22卷首1卷。卷首上谕、御制诗文;卷1沿革表;卷2秩官表;卷3选举表:贡监、勋爵、地封、恩荫(乡饮附);卷4~5建置志:城池(街、巷、市、井、桥、渡、关、闸、坝、堰、坊、镇、集、村、坊表附)、公署(仓庾、铺递、坛庙、普济堂、育婴堂、养济院附);卷6疆域志;形胜、山川、封建、风俗、物产;卷7学校志: 书院(义学附);卷8民赋志;户口、条鞭、田赋、杂办、里图、解拨、蠲赈;卷9军政志:营志兵戎;卷10河防志;卷11水利志;卷12漕运志;卷13盐法志;卷14榷税志;卷15~16艺林志:各体文(上、下)、诗赋(上、下);卷17~18丛志:古迹、祠寺、丘墓、祥祲、杂记、辨讹;卷19~22列传:名宦、仕绩、忠烈、孝友、儒行、德义、文苑、隐逸、侨寓、方伎、方外、贤媛、孝妇、烈妇、节妇、贞女。前有金秉祚,韩墉、杨熥 3《序》,张鸿烈康熙47年12月旧《序》,及纂修姓氏、凡例、目录。下限止于乾隆13年。旧志往往首列星野,此则以山阳区区弹丸之地,占度芒芴,故予删除。山阳古代东近大海,北枕黄河,西襟洪泽湖,中有大运河贯络南北,而黄河、洪泽湖防其害,运河湖荡资其利,浚渠筑圩,民田攸赖,关系甚重。书中《河防志》起于《自汉迄元明河道源流治法始末》,止于清尹继善大修高家堰石工,详于宏观水利之大势大略,《水利志》则偏重沟渠圩田,详于微观水利之农田工程,角度不同,相得益彰。《漕运志》记漕运职官、船厂、过往船数、粮数、淮安卫、大河卫,《盐法志》记盐政、晒盐、销盐、盐税、驻场官兵,《榷税.志》记自清江浦至板闸设3关收税等情,均切合当时山阳地情。地方掌故旧志成成相因,相沿成习,传闻互异,仍而不改则易于贻误后人,改而不辨则后人览而莫名,故特设《辨讹》1门,治学态度颇为严谨。但卷首《上谕》所收并非专指山阳一地,《河防志》所记梁天监13年(514)作浮山堰,15年堰坏等,当时地当泗州。亦有越境而书之嫌。
该县志记录了该县的社会事业发展情况。该县注重社会事业的建设,加强了医疗卫生、社会保障、文化体育等方面的工作。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,社会和谐稳定。